工作地不是自家菜园子
2014年10月14日 14:15 中国纪检监察报
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收官之际,笔者梳理各地晒出的“成绩单”发现,全国共有超万名“走读干部”被排查发现,6484名受到查处。从已经公开的数据看,干部“走读”现象非常普遍,涉及黑龙江、四川、湖北、河南、江苏、青海等多个地区。
工作在乡镇,居住在城里,工作长期迟到早退,把工作的地方当成了随便逛逛的地方,干了什么、人跑到哪里去了,组织和群众都不知道,有事要找他,众里寻他千百度,颇为周折。对此,群众有个非常形象的顺口溜:“干部像候鸟,频往家里跑;白天寻不见,晚上影难找;办事得赶早,晚了就白跑。”在基层,此类领导干部“走读”现象颇受质疑。
领导干部不能在责任辖区安营扎寨,不能真正把根扎下来、心留下来、责任担起来,就无法真正在感情上和事业上融入当地,群众路线就无法走通,当地长远发展也难以得到认真谋划。正如有的网民所说,一些干部“走读”专车接送,不仅增加财政负担,更“走散了思想,走坏了形象,走丢了民情,走失了为民服务的责任,疏远了党群干群关系”。
如果党员干部把工作的地方当成自家菜园子,想来就来,想走就走,这还是共产党的干部吗?不能和老百姓同吃、同住、同劳动,又岂能指望这样的干部能和老百姓同心、同德、同奋斗?这样的党员干部还能给予多大的使用空间?
一些人挤破头进入干部队伍图的是“稳定”、“有地位”,可是真进来了又把自己当“临时工”、游客,对党的利益、群众利益看的比说的多,说的比干的多,昏昏然一副无所谓的样子。但凡有很强的责任感,也不会成为“走读”干部。所以,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,各地加大对“走读干部”的整治力度,可以说是正党风、顺民意之举。
当然也有专家表示,除了自己有“走读”之意,基层官员任期制落实不到位也是客观原因。很多地方的县乡干部很难在岗位上干满一届,任期制的执行率非常低。于是,“领导干部职务终身制刚刚解决,官员不能完成任期、更替频繁、流动过速的问题就暴露了出来”,导致不少官员总想着自己的下一站在哪里,身在曹营心在汉,边看边干等着换。
可即便如此,这也不能成为基层官员“打一枪换一个地方”的理由,组织把你放到一个位置上,你就要把该担的责任担起来,站好每一班岗,不能朝秦暮楚,干一天算一天。批评一个人不在状态,常说人在心不在,可你们现在连人都不在了,又何谈心在?